快科技5月31日消息,就在今日,微信安全中心发布了五月朋友圈十大谣言,快来看看都有哪些?
1、每个人最多只能感染8次新冠?
(资料图)
近日,流传着“一个人不管多健康,多强壮,最多只能感染新冠8次,第9次人就没了”的说法。
真相:
经核查,此说法毫无科学依据。虽然目前并没有会感染多少次的定论,但一个人多次反复感染新冠的可能性的确存在。
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正常人而言,再次感染后症状普遍较轻。一方面是因为机体在首次感染后产生了对病原体的免疫力;另一方面,病原体在传播流行的过程中,通常自身也会朝着致病性逐渐减弱、感染能力逐渐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。(人民日报)
2、社保卡有多种颜色?不同颜色用途不同?
近日,网传称:社保卡有“金色”“红色”“绿色”等多种颜色,而且不同颜色的社保卡有不同用途,引起许多网友的关注。
真相:
经核查,此内容为谣言。在早年发行社会保障卡初期,为了方便儿童、老人、在职人员等不同群体使用,个别地方曾经将一代社保卡区分了颜色。如今,全国统一的社保卡已经发行到第三代,社保卡只有蓝色一种。(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)
3、青岛“23名男女感染H7N9死亡”“别吃猪肉”?
近日,一则关于“感染H7N9死亡”的消息在朋友圈传播。消息称“平度市人民医院发布,二十三名男女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,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,暂时别吃青岛猪肉,特别是青岛平度的猪肉……”
真相:
经核查,此消息为谣言。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老谣言,且已“迭代”过数次,借着春季疾病高发期,类似谣言又死灰复燃,开始传播。(青岛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)
4、考取“社工证”后“包分配、优先录取为公务员”?
近期,网传称:“社工证”具有报考门槛低、考核难度低、含金量高等特点的一款证书。它是考取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必要条件,获得此证书就可以包分配工作的说法。
真相:
经核查,此说法为谣言。实际上,按照人社部公布的《国家职业资格目录(2021年版)》,正规“社工证”的全称是“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”证书。
这种证书属于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,是行业内对从业者工作水平的考核和认定;其并非准入类职业资格,也不一定能成为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“敲门砖”。请通过官方网站查询具体岗位的职业资格要求,不要轻信培训机构的宣传介绍。(上海网络辟谣)
5、漫天飞舞的柳絮暗含活物小虫?
近期,部分网友收到一条消息称:漫天飞舞的柳絮里暗藏小虫子,容易引起皮肤过敏,呼吸道感染,孩子容易引发哮喘!
真相:
经核查,此消息为谣言。这种白色絮状的虫子学名为“榆四脉绵蚜”,属于蚜虫的一种,主要靠吸食植物汁液存活,柳树并不是它们寄宿的第一选择。并且该虫子生命周期短,一般来说对人体无害,但会对皮肤敏感的人群造成影响,所以大家应尽量避开,以免身体出现不适。(福州网警巡查执法)
6、空调反复开关能省电?
近期,一则内容为“夏天一直开着空调很费电。先把空调打开,等室温降下来之后就可以关掉空调,等需要的时候再打开,这样会很省电”的传言。
真相:
经核查,此传言与事实不符。实际上,一直开着空调比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更省电。由于空调在启动时的瞬时电流往往较大,如果反复启动,耗电量会相应增加,同时不利于空调的保养,对空调造成一定损害,影响空调寿命。(科学辟谣)
7、空心菜重金属超标是“毒蔬菜”?
坊间流传:空心菜是“万毒之王”,在所有绿叶蔬菜里,它是吸收农药和重金属最强的一种,尤其是空心管(茎),重金最多,吃空心菜对身体危害大。
真相:
经核查,此传言没有科学依据。我国对农产品有明确规定,重金属超标的农产品严禁上市。而且,空心菜种植对水质要求极高,在污水中是很难生存生长的。(科学辟谣、中国新闻网)
8、长期便秘会导致肠癌?
坊间流传:长期便秘会有患肠癌的风险。长期便秘,会导致身体身体毒素排不出体外,干燥的粪便经常停留于大肠,可能对肠粘膜造成刺激,致使肠粘膜产生损伤和炎症,进而诱发肠癌。
真相:
经核查,此传言没有科学依据。目前也无临床研究表明便秘会直接导致肠癌发生,便秘与肠癌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。(科学辟谣、中国新闻网)
9、杨梅连核一起吃可以清肠解毒?
有传言称:"杨梅图片核有清热解毒的功效,果肉连核一起吃能清肠排毒"。
真相:
经核查,此说法没有科学依据。杨梅核较坚硬,无法被人体吸收,如果不慎吞入几颗,一般可通过排便自行排出体外。但肠道通常相对狭窄,如果一次性吞入太多,容易在肠胃积压,引起肠梗阻,特别是患有肠胃基础性疾病的人群,吞入大量杨梅核容易造成出血、穿孔、肠梗阻等情况。 (科普中国)
10、手机电量一定要满充满放?
近日,有说法称“手机电量耗尽再充电,每次要充满,这样才有利于电池保养,随时充会影响电池寿命。”
真相:
经核查,此说法为不实信息。事实上,这种理论已经过时。如今的智能机多采用锂离子电池,它能量密度高,同样的体积或重量下,储存的电量更多;并且记忆效应微弱,电量未充满就拔下来,也不会对电池有影响。因此,相比于“满充满放”,“多次少充”才是更合适的手机充电习惯。(科普中国)
网络信息众多,大家可要擦亮眼睛咯,不要跟风转发真假不明的信息,不然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谣言扩散的“帮凶”。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