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日报讯 清晨,当太阳从海平面跃出,一片金光闪闪。沐浴在阳光下的海岛也渐渐热闹起来。
这里是温州洞头区东北部的鹿西岛。
鹿西中心小学,是这座岛上唯一的小学。它不大,全校师生只有100多个;资源也不强,和城区小学比,设施甚至有些陈旧;还因为位于离岛乡镇,不少老师只能坐船来上课。但就是在这样一所学校里,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教育的本质和真谛。
(相关资料图)
今年初,一部《海岛书声》纪录片把它带进了公众视野。就像纪录片拍摄者希望的那样,这部片子让更多人看到了海岛教育真实的一面,体会到背后老师的辛苦付出,感受到孩子的纯真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热情。纪录片播出后引发的关注让这些海岛老师有些猝不及防,也有些惊喜。但热度过后,对师生们来说,生活是继续回归熟悉的课堂。
为了岛上孩子他选择留下
早晨7时30分,和以往的每天一样,校长刘玉飞准时站在校门口,等候孩子们的到来。
他脸型瘦长,皮肤是渔民们常见的小麦色,鼻梁上的眼镜添了丝书卷气。孩子们向他问好时,他都一一回复,来不及回的就拍拍孩子肩膀。全校7个班,120多名孩子他都熟悉。
刘玉飞的外貌和纪录片中相比没有太大变化。一年多前,3位浙大城市学院的学生拿着相机来到鹿西,在这里拍摄了毕业作品《海岛书声》。
“孩子们找到我,说想拍拍师生的日常。我们觉得挺好的,也不耽误教学。”刘玉飞教了大半辈子书,很少拒绝学生,哪怕这次来请求的并不是自己的学生。
面对镜头,海岛的师生一开始多少有些不自在——这是他们第一次以主角身份被长时间聚焦。但很快,大家就适应了。就像最开始说的那样,拍摄持续近20天,除了个别专访,相机都是在一旁默默记录日常。
谁也没想到,《海岛书声》竟然登上了电视大屏,还是央视国际频道,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。纪录片播出后,鹿西乡党委委员金许阳最先感知到热度,“微信消息没停过,还有浙大老师来联系假期支教的。”
对鹿西中心小学的老师来说,此片能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海岛乡村教育,就足够令人惊喜。
海岛乡村教育,刘玉飞已经坚持了32年。1991年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家乡鹿西任教。同一批来的还有他两个同学,但最后只有刘玉飞选择留下。
鹿西岛由于地理位置偏僻、交通不便,被称作“洞头的西藏”。“进出只能坐船。”刘玉飞记得过去船只航班少,错过便只能等第二天,遇上大雾大风停航,更是进不来也出不去。刘玉飞能理解同学的选择,但生于此、长于此,他更知道教育对海岛孩子意味着什么。
创办于1954年的鹿西中心小学,与鹿西中学合并过,2011年又撤除初中部,是目前岛上唯一的义务教育学校。现在学校教师团队中,除少数像刘玉飞那样早年分配在此的,其余教师都是定向培养和支教选派而来。因此,鹿西的师资流动相对频繁,最多时,一年有11个老师变动。
体育老师钟剑南是4年前主动报名来鹿西支教的。即便已经做了心理准备,刚来时还是有些震惊:全校就3幢楼,都是上世纪90年代建的,其中教师宿舍由原先初中部的校舍改用,窗户有点漏风,浴室和卫生间都是公用的。但和过去相比,如今条件已经好很多。洞头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老一辈鹿西教师的故事,他们在海岛一扎就是半辈子,那时没有宿舍,租住的是民房;由于车船不便,去一趟县城还要自带被褥,和亲戚也是一年难得见上几回。“现在航班多了,一天有4趟。”钟剑南说,不过大家为了教学方便,都选择工作日住校,周末才回家。
这两年鹿西乡发展海岛旅游,道路等基础设施有了不少提升。去年夏天,在洞头区教育局支持下,教师宿舍也焕然一新。每个房间都配置了独立卫生间,还购置了衣柜、洗衣机。
12下一页全文阅读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